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于靖园
【资料图】
供图/受访者生前提供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孙毓敏3月28日不幸离世,享年83岁。3月29日至31日,北戏在校内的少儿戏剧场四层设置了灵堂,以接待社会各界人士的吊唁。现场气氛肃穆,墙上孙毓敏的遗照嘴角带笑,慈爱温柔,“毓秀钟灵承前启后,敏慧好学一精多能”的挽联分挂两侧。灵堂内,亲属们站在左侧,强忍悲痛,向前来吊唁的众人鞠躬。
“孙老师是我们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原院长,也是终身名誉院长。孙院长的离去,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秦艳表情沉重,“生前学校有活动,她亲力亲为来参加。她是非常坚强的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她特别有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的确,一生经历不少坎坷的孙毓敏始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她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道:“我已经活了两辈子,希望活出双倍的价值。”
艺术生涯的两度“春天”
孙毓敏1940年出生于上海。她8岁学戏,12岁考上戏校独自赴京学艺,毕业后被分到荀慧生剧团。因为聪明好学,荀慧生不但每天亲自教她,还把自己为国庆10周年献礼刚刚排好的《荀灌娘》让给她演出。在孙毓敏的回忆中,那段时光仿佛是一个“金色的梦”。
正当事业、生活蒸蒸日上时,1966年,因意外,孙毓敏脊椎骨折、双脚粉碎性骨折。这次受伤几乎断送了孙毓敏的艺术生涯,当时上海的骨科权威告诉她,她的伤情连站起来都堪称“医学奇迹”,要想重返舞台,几乎不可能。
然而孙毓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她站了起来,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坚持恢复训练。1979年,孙毓敏被调回北京,分配到北京京剧院三团,重新回到舞台,并成为台柱子。由于脊椎严重受损,根本无法长时间站立。即便如此,她仍坚持每年演出120场到160场,连续多年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没有回过一次戏。
上世纪80年代,孙毓敏陆续排演、创作了《玉堂春》《红楼二尤》《红娘》《诓妻嫁妹》《金玉奴》《宋宫奇冤》《双玉缘》《痴梦》和《一代贤后》等剧目,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美妙的艺术形象。
1991年,孙毓敏回到培养自己的母校,担任北京戏曲艺术学校校长,学校后来升格为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从舞台到讲台,孙毓敏历尽艰辛,把一个举步维艰的学校办成人才辈出的全国重点学校,并最终在院长的岗位上退休。
开门办学,请名家授课
作为校长,孙毓敏大胆提出“开门办学,请名家授课”的教学模式,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请来众多京剧各行当大家为学生们授课,让学生们受益匪浅。在孙毓敏带领下,学校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连上三个台阶,先后获得了北京市、文化部和全国重点学校殊荣。
她还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学校硬件问题,让学校拥有了一座6层高的排练楼,成为全国省级同类戏校中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被誉为京剧人才的“摇篮”,并于2002年升格为具有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也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公办艺术类高职院校。
据孙毓敏生前回忆,当校长是一段既做“孩子王”又做“花子头”的岁月,她不得不放下身段,“四处求人,要钱、要资源”,甚至为了解决学校经费,还得“哭着要钱”。
“有一次,为了筹50万,买两辆接送年迈老师的汽车,我找到了当时的主管领导,人家倒也没有为难,很痛快就答应了。我特别感动,就想着给人清唱一段表达感谢。”孙毓敏带着录音机,放上伴奏带,放开嗓子为领导演唱。孙毓敏回忆:“那个领导很感动,说‘您比我年纪还要大很多,怎么能让您这样为我唱,真是不敢当。’‘您太不容易了,都是为了学校’……这些话触动了我,眼泪当时就落了下来。为了办学,一笔一笔经费就是这样要回来的,回想起来真不容易。”
孙毓敏被公认为一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校长。她发掘了著名的“四小须生”穆宇、马超博、陆地园、由奇,为他们安排了许多演出,使这四位少年火遍了大江南北;她与知名企业合作举办的“海峡两岸五戏校京剧大赛”,成为梨园盛事;她与法国导演合作,以一种“将京剧课堂搬到舞台上”的全新形式向外国人普及京剧知识,首推的《京剧第一课》在欧洲各国演出大获成功,开启了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与国外机构长达十年之久的合作。
不待扬鞭自奋蹄
孙毓敏在舞台和戏曲人才培养上的倾情付出,得到了业内同行和广大观众的广泛赞誉,更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她生前曾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担任了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北京剧协副主席等职,并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退休后的孙毓敏仍然关心着京剧事业的发展、京剧人才的培养、国粹艺术的传承,兼任着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的客座教授。她生前曾多次说:“‘我要奋斗到最后一分钟’这是我每天醒来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
“师父直来直去,非常爽朗。她是名角,是戏校校长,但她凡事都亲力亲为,操碎了心。”孙毓敏的徒弟、上海京剧院演员李文文回忆道。
李文文眼中的孙毓敏,全身心扑在艺术上,娱乐活动极少,“除了戏,我们不敢随便找她,怕她批评浪费时间。”
作为当今中国京剧界的重要人物,孙毓敏的离世让业界同行和广大观众都感到极为震惊和痛心,都对她表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
孙毓敏的爱徒、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副校长兼戏曲学院副院长唐禾香伤心地表示,她无限感恩师父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精心培养,表示一定不辜负恩师的期待,全心全力培养人才,将京剧艺术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师父一直是有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没有人要求她怎么做,完全是她的一种责任感跟使命感。”唐禾香说,“荀慧生大师的长孙荀皓老师经常说,孙老师不是扛着荀派大旗,她是举着荀派大旗来带动这些荀派的弟子。”
保持“向上的力量”
孙毓敏生前对美一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即使人到晚年时,仍旧每天保持精致妆容,举手投足间透着古典的味道。她能自如地在上海话和北京话之间切换,一会儿吴侬软语,一会儿字正腔圆——这就是孙毓敏,她总在用最轻快流畅的表达方式感染着身边每个人。
“我是非常赞成女性通过化妆等方式打扮自己的,哪怕夸张一点,也要让自己美起来。”孙毓敏生前曾告诉记者,在“爱美”这一面,她并不保守。“我认为女人是玫瑰,虽然美丽,也要有刺,那个刺就是高傲与自尊。虽然人老了之后容易疲倦,那我也要对抗惰性,努力去美,让自己拥有美丽这种‘向上的力量’。”
写作便是孙毓敏保持‘向上的力量’的秘诀。戏曲之外,孙毓敏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早年间她曾听人调侃说“京剧演员没文化”,因而下决心读书写作,也由此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并产出了近20本著作,其中包括自传、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等。
孙毓敏的书大多是杂文集锦,囊括了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悟。她曾说:“张中行先生曾经鼓励过我,他说写文章就是写话,你想说什么,把它写下来就是文章。我写的书最大的可取之处就在于真实,因为我想起什么都可以说。”
“在我的名片最后一行,署的是北京作协会员。因此,总有人问我,最近写了什么,发表在哪里。”孙毓敏生前说,“我不想让自己显得太不合格,所以每年都在逼自己写点文章,提升自我。”生前,她每天早上都会给自己1小时的写作时间。“有灵感就多写,没灵感就少写,我的书就是这么出来的。”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上旬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